柳州绕城高速公路及时引进了土工格室这项新技术,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固定炭质泥岩挖方边坡。从2005年3月开始施工,到2008年6月,经受了三年多的雨季考验,土工格室护坡,边坡稳定性得到了保证。1场地工程地质概况柳州绕城高速公路K1+900~K41+250段为全线塌方集中路段。此路段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山势低缓,地层主要为黑色炭质泥岩、炭质页岩等,部分演变为硅质岩,多为薄层与中厚层互层状,新鲜岩石较坚硬。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强风化层厚1m~15m,以下为弱风化层。基岩表面一般覆盖第四系坡残积灰黄、黄色黏土、含碎石黏土,厚度一般2m~6m。此路段位于汶龙背斜的南翼、露塘向斜的北翼,土工格室负担支撑,为东西、南北向构造的结合,褶皱强烈,受影响的断层较多。











因此,采用经典力学对其进行求解,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此次将不同拉压模量理论应用于土工格室的模拟,使结果更吻合材料特性。不同拉压模量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在对基本概念和假设进行了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拉压模量这一理论,对于解决单向应力和有限元分析给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各种物质都有不同的属性,土工格室,在荷载的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的应力和应变曲线,所以讨论拉压模量的不同变化能更准确的对不同材料和属性进行模拟。

软土地基上的加筋路堤在国外是一种应用较多的结构形式,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加固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路堤的稳定性。近年来国内很多研究部门对此做了工作,土工格室用于稳固公路路基,也有不少工程实例。但总的来说,对加筋路堤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这种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的现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这种结构形式的推广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软土地基上加筋路堤的作用机理,在试验室进行了室内的模拟试验。试验中,模拟修筑在软土地基上的路堤结构物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试验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比试验,分别量测加筋与未加筋路堤的应力应变响应差别,如路堤承受的外荷载、沉降和边坡结构性能等,来探求加筋的作用机理。为了了解土工格室加筋路堤,笔者采用室内小比例尺(1∶8)模型试验对加筋路堤进行了试验研究。